
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(wǎng)記者 亢兆寧 宋芳科 程健 劉姍 王星懿
1970年的張掖大佛寺,金塔殿基下的舍利石函在考古工作者手中緩緩開啟。當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與一組和田玉珍玩重見天日時,不僅揭開了元代佛寺的隱秘往事,更讓一段橫跨歐亞的絲路傳奇有了最鮮活的物證——這些來自波斯的錢幣,恰是千年前東西方文明在絲綢之路上交匯碰撞的“活化石”。
10月28日,由中央網(wǎng)信辦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局、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(guī)司指導(dǎo),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發(fā)展基金會特別支持,甘肅省委網(wǎng)信辦、省文物局主辦,張掖、嘉峪關(guān)、酒泉市委網(wǎng)信辦與敦煌研究院、中國甘肅網(wǎng)、鳳凰網(wǎng)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“何以中國|壁畫里的中國·當AI遇見小飛天”網(wǎng)絡(luò)主題宣傳活動來到張掖大佛寺,六枚來自波斯的銀幣講述著絲綢之路的故事。

故事要從銀幣上的兩位波斯國王說起。五枚印著卑路斯王側(cè)面像的銀幣,將時光拉回公元5世紀的薩珊王朝。幣面上頭戴雉堞形王冠的國王,冠頂一對翅翼隱喻著襖教的屠龍之神,半新月托著火焰圓球的紋飾,藏著波斯人對光明的信仰;而另一枚庫思老一世銀幣上,梅花形發(fā)髻、雙肩飄帶與雉堞裝飾,又訴說著6世紀波斯王室的審美與宗教傳統(tǒng)。這些帶著濃郁異域風情的錢幣,要跨越帕米爾高原、穿過河西走廊,最終埋入張掖大佛寺的地宮,背后是一條充滿煙火氣的貿(mào)易通道。

在張掖大佛寺銀幣出土的數(shù)十年前,河西走廊的土地上還曾見證過更盛大的絲路圖景。公元609年,隋煬帝楊廣率領(lǐng)文武百官西巡,在焉支山下舉辦了一場震驚歐亞的“萬國博覽會”。彼時,來自波斯、突厥、西域諸國的使者與商人齊聚于此,駝隊載著香料、織物、金銀器穿梭其間,市集上的語言混雜著波斯語、梵語與中原方言。張掖作為絲路要沖,正是這樣的盛會里,成為東西方商品與文化的“中轉(zhuǎn)站”——波斯商人帶著銀幣來交換中原的絲綢與瓷器,中原的工匠則將西域的紋樣融入玉雕與金屬器,就像大佛寺地宮里那組和田玉珍玩,既有著中原“榮祿登堂”的吉祥寓意,又藏著西域紋樣的靈動氣息。

這些銀幣與玉器,實則是絲路貿(mào)易的“見證者”。從波斯都城泰西封到中國長安,數(shù)千公里的路途上,商隊用駱駝?wù)闪恐衬c雪山,將薩珊銀幣作為通用貨幣在沿途流通。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段,東接中原,西連西域,既是佛教東傳的重要節(jié)點,也是商旅歇腳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大佛寺作為當?shù)氐姆鸾淌サ兀瑢⒉ㄋ广y幣納入舍利函,或許正是絲路沿線“宗教與貿(mào)易共生”的寫照——就像襖教的火焰紋飾與佛教的舍利信仰在石函中共存,不同文明在此和諧交融。

如今,當我們凝視張掖大佛寺出土的波斯銀幣,幣面上模糊的缽婆羅銘文與聯(lián)珠紋,依然能勾勒出千年前的繁華:駝鈴在戈壁灘上回響,波斯商人與中原掌柜在張掖的市集上討價還價,佛寺的鐘聲與襖教的祈禱聲偶爾交織。從隋煬帝的焉支山盛會到元代佛寺的地宮珍藏,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,不僅見證了絲綢之路作為“經(jīng)濟動脈”的繁榮,更訴說著東西方文明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永恒故事。一枚小小的古幣,裝下的不僅是一段貿(mào)易史,更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溫暖記憶。
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(wǎng)微信
微博甘肅
學(xué)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