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代廣州有“貪泉”,合肥有“廉泉”,一貪一廉,似乎大相徑庭,其實主旨一致,都寄寓了人們肅貪倡廉的美好意愿。傳說飲貪泉之水,會令人變貪婪,而飲廉泉之水,可令貪官頭痛。雖然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這只是傳說,但卻讓兩處泉水由此知名,與此相關(guān)的人物和詩詞播于人口。這首《廉泉》正是如此。
詩的作者是明代張好寧,此人生平事跡不詳,唯獨留下這首詩。具體來看看:香花墩在合肥包公祠旁,據(jù)說是包拯少年時讀書之處,他曾在這里挖了一口井,后來被稱為了泉。這眼泉由于是包拯家的,所以變得很神奇,這眼神泉居然可以辨別官吏的清廉與貪腐,清官飲泉,泉甘水冽,貪官飲泉,頭痛欲裂。貪官無論偽裝得多么深,一口泉水下肚,即能原形畢露。作者于是腦洞大開,突發(fā)奇想,要是普天下的大江大河都從這眼泉水發(fā)源該有多好??!這樣天下貪官將無所遁形,所有的人將不敢貪腐。
詩的文字是含蓄的,但感情是強烈的,表達了對社會貪腐現(xiàn)象的極大憎惡。作者將懲治貪腐寄托在一眼泉水的神力上,將泉水作為試金石、照妖鏡,這種想法浪漫之余也顯天真,也顯無奈。
蘇軾也有一首寫這眼泉水的《廉泉》詩,他的認識卻相當冷峻清醒。他說:“水性故自清,不清或撓之。”泉水本身是清澈的,只有外物攪動后才會變渾濁。潛臺詞是一個人若操守不堅定,自然就會由清變濁,由廉變貪。他又說:“紛然立名字,此水了不知。”人們只是給泉水亂起名字,叫貪泉或叫廉泉,其實泉水本身是渾然無知的,潛臺詞是不要一廂情愿地拿泉水說事,廉與貪只在個人取舍、個人志趣罷了。
靠一眼泉水來反腐敗,當然是靠不住的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,“必須深化標本兼治、系統(tǒng)治理,一體推進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”既要進一步強化監(jiān)督制約,完善防治腐敗滋生蔓延的體制機制,也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,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。持之以恒,久久為功,定能迎來海晏河清。詩以贊之:
泉自清濁豈有神,貪廉一念在初心。
高懸綱紀照妖鏡,看爾虎蠅何處存?
- 2025-10-13南街走筆丨談?wù)劇罢J真”
- 2025-10-13對話丨文化自信點燃文旅熱火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
- 2025-10-13監(jiān)督保障在一線丨護航文旅市場熱中有序
- 2025-10-13西固:緊盯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責任落實 精準監(jiān)督守護黃河安瀾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(wǎng)微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




